威士忌酒厂巡礼之 Glenlivet 格兰利威

Glenlivet 12 years old

The Glenlivet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威士忌品牌了,通常涉及到的知识面有点过于宽泛,这里我从澄清三个要点开始介绍这间酒厂吧。

  1. 无论怎么读,Glenlivet都应该叫做“格兰利威”,而不是“格兰威特”
  2. The Glenlivet其实并非第一间合法的威士忌蒸馏厂,最先拿到牌照的酒厂是:Littlemill(1773) [依据点击此处]
  3. Glenlivet是个地名,只有The Glenlivet才是格兰利威酒厂的威士忌,其他的叫做the (xxxxx) – Glenlivet都是蹭热度的。

在苏格兰威士忌之中,Glenlivet这蒸馏厂别具意义。

于1707年的《联合法案》(Act of Union)以后,英格兰统一了苏格兰,正式成为了“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然而,这却对威士忌产业有了打击性影响,特别是1725年将在原本只在英格兰本土实施的“英国麦芽税”(English Malt Tax)扩展至苏格兰,使一直奉行的“一国两制”顿变成了“一国一制”,麦芽是苏格兰威士忌最重要的原材料,此税一开使得原来的酒税急升了15倍,最后,大量威士忌蒸馏厂倒闭的倒闭、不倒闭的潜水(意思:秘密进行,go underground转入地下是也),成了颇长的一段“私酿威士忌”时期。

为了逃税,私酿酒商有时会将酒放进雪莉酒桶中以避开税务官的法眼,没料到酒却因而添上了琥珀色和雪莉酒桶的芳香,形成更佳的风味!一次美丽的意外,造就了今天使用二手酒桶熟成威士忌的传统。(详情可见本站关于雪莉桶与威士忌的一系列相关文章)

1823年,迫于各方政治力量的角力,英王终于颁下“威士忌生产税”(Excise Act)的法令,为威士忌的私酿时代划上句号。

早在1784年其实已有针对苏格兰威士忌的课税改革,当时称作“酒汁税”(Wash Act)的政策主要划分了“高地区”与“低地区”的课税界线,高地的税收是根据酒厂蒸馏器的容量(capacity),而低地的税收则是按酒汁的量来厘定;此外,位于高地区的蒸馏厂也只能将威士忌卖给当时人烟较少的高地地区(R. B. Lockhart 1951),这种限制实在有失公平。

1823年的新税制,容许私酿酒商向政府申请正式执照,每年付一个定额的排照费(当时的10英镑)和每加伦(gallon)的烈酒生产税(当时的2/5d)就可以了,也解除了向不同地区销售的限制,苏格兰威士忌不同产区的税收方式终于合而为一。

其实,早于1823年的威士忌生产税出台之前,苏格兰已有不少“合法的蒸馏厂”,所以The Glenlivet其实并非第一间合法的威士忌蒸馏厂,那为何Glenlivet如此特别?关键在于其威士忌的品质!在申请正式牌照之前,Glenlivet已经是“威士忌黑市”中的抢手货色,相传连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乔治四世(George IV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也曾暗地里出巡到卖黑市威士忌的小酒吧去寻访Glenlivet的踪影。

不幸地,Glenlivet申请牌照的行动被当时的威士忌业界视作“背叛行为”,当时Glenlivet的主人George Smith被附近的私酿者当作“国王的走狗”,并收到不少“死亡威胁”,为保护自己George Smith经常都带着两把手枪。

早阵子某NBA球星说了一句话解释其转会理由:“若打不过他们,加入他们!(If you can’t beat ‘em, join ‘em.)”当时的威士忌行家也是这样想!

由于当时Glenlivet这名字基本上已经是优质威士忌的代名词,要酿造出打败Glenlivet的威士忌实在非常困难,虽然对于George Smith“归顺”的决定有所不满,但他们最终也被一个利字打败,纷纷将自己所造的威士忌加上“Glenlivet”的名字,冒求鱼目混珠赚它一笔。

虽然最后法庭裁定只有正牌的才能冠上”THE Glenlivet”的名号,但还是有些不法之徒继续冒充着(不知The Glenlivet有否在某强国申请专利,否则某天可能正牌变翻版,如New Balance事件一样)。

今天,不少威士忌达人身边还是会有一瓶Glenlivet 12yo,以作品饮其他酒款时的参照标准。如果看文章的你是一位初入门的威士忌爱好者,将The Glenlivet12yo作为牛刀小试的酒款,相当合理。

以下这些威士忌都不是the Glenlivet:

失而复得的云顶 – DàMhìle x SpringBank

知道世界上第一只”有机单一麦芽威士忌”是哪只吗?由现今英国Da Mhile 酒厂的主人委托Springbank酒厂,用有机大麦在1992年酿造了15桶的威士忌。在其中挑选了两桶,装了三瓶单一桶威士忌。

  第一瓶是婚礼版”Wedding Edition”, 20年,装了261瓶,纪念酒厂主人长子的婚礼。

  第二瓶是新生儿”Newbron”,纪念酒厂的第一个长孙。15年153瓶,Jim Murray whisky bible 2011年给了95分。

  第三瓶是失而复得”Lost & found”,20年,其实这是Newbron那一桶在装瓶时,酒厂才发现那桶酒少了很多,可是过一阵子之后又找到了,然后再多存放了五年,装87瓶。2013年的whisky bible 给了94分。

   这三瓶除了是世界第一批有机认证的威士忌外,是OB还是IB也有点争论,因为Da Mhile酒厂是从2012年才开始运作,这三瓶酒是由云顶酒厂生产装瓶,按理是OB,但酒表标却是十足的IB 样, whiskybase把它归类IB,whiskyfun把它归为OB。哈,同学头晕了吗?

  那瓶“Los t& found”也蛮诡异的,酒厂发现这桶酒少了60公升,但是过一阵子后又发现它们其实还在酒桶底部。这啥啊……这酒桶有神秘的第四空间?酒太美所以被人暗杠了?还是抽酒的虹吸管太短?所以剩下的酒只装了少少的87瓶。这件事害的堂主有股冲动,很想去酒厂,拿根长吸管到处找找、吸吸看有没有还抽不干净的酒桶。

   这三瓶有单卖,也有三瓶一组套组,如果要单买来凑一组的障碍是哪瓶?当然是最少的”失而复得”,酒厂的定价也最贵:4700英镑。(最近调高的定价,看来是没诚意卖)

  虽然不算是高年份的酒,但是酒背后的故事还蛮有趣味性。“结婚”,“生子”,“失而复得”这三件事,都值得一瓶好酒来庆贺,哪有什么比用 “世界上第一批的有机Springbank” 还要来的好?

注:2016-7年在德拍落槌685欧元,昨晚同一个网站落槌1680欧元,,现在买家还要多付10%佣金。

但是堂主认为,这不表示是经济反弹,或威士忌前途美好,多数是避险及资金浮滥的推升,乱买会受伤。

Author:威士忌小学堂堂主@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