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谈谈MMA-麦牙狂人竞赛「Malt Maniacs Awards」

大延期的 MMA 麦芽狂人奖项终于出炉了,虽然挂上了2020,但其实这一次的发表应该是2019/2020才是。由于疫情影响的关系,原本应该在三月公布的2019奖项延迟了半年多才面世。

关于2020的MMA评选和奖项

去年的奖项是先用价格区分为三个价格带,再各别选出类别最佳、最佳雪莉、最佳泥煤等奖项; 今年则是破天荒的先以地区分类,分为三个地区:

  • 苏格兰
  • 欧洲(苏格兰以外)
  • 世界其他

之后再选出四个奖项:

  • 分类大奖 Winner
  • 最佳雪莉 Best Sherried Whisky
  • 最佳泥煤 Best Peated Whisky
  • 最佳原桶 Best Natural Cask

奖项方式的更改也让许多一直关注MMA的威士忌爱好者有点感慨,过往完全以狂人盲饮分数为基准来决定奖项的MMA,现在竟也开始分出产区,似乎也开始往“通通有奖”靠拢… 不知道下次的MMA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MMA 2020獎項

华人之光的台湾威士忌今年拿到了三个奖,跟2019年的第16届MMA大赛的八面金牌比起来,组委会稍微有所收敛。Kavalan拿到了「世界其他」分类中的最佳雪莉桶和最佳原酒两个奖,而Omar也拿下了最佳泥煤奖。2019年令人吃惊的部分是因为除了8面金牌全由Kavalan包办之外,在分项奖项中,更拿下2个Supreme Winners、1个Best Natural Cask Award (Ultra Premium)以及4个Best Sherry Cask Awards (Premium)。细数金银铜牌总共164款酒款中,KVL共计17款,加上9款的OMAR,获奖率近16%,怪不得FB上的威友们沸腾讨论,当然也免不了的流言酸语。

我于2006年的第四届起开始关注MMA,看着它的盛极而衰(容后谈),想,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个组织及竞赛,所以整理一些心得供大家分享。

一、麦芽狂人组织

说到MMA就必须从1997年成立的“麦芽狂人”谈起,或早2年的Malt Madness网站。“狂人”组织刚开始只是在网站上的小众讨论,也顺势发行了网路E-zine,在千禧年前后,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威士忌爱好者逐渐注意到这个网站,也建立起评分记录。等法国佬Serge Valentin在2001加入后,“狂人”的人数来到12位,涵盖了澳洲、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印度、英国等,而且即便12人很具有“圆桌武士”的象征意义,不过组织仍持续扩大,并在2003年首度举办第一届的MMA。接下来的一、二年间,我们熟悉的几位威士忌名人陆续加入,譬如姚和成(K大)于2004年加入,Charles MacLean、Dave Broom和Martine Nouet则于2005年加入,等到2011年,“狂人”的总人数来到34位,分布在英国、加拿大、澳洲、美国、法国、德国、以色列、荷兰、义大利、瑞典、希腊、南非、比利时、瑞士、印度、新加坡和台湾等几个威士忌消费国和地区。

至于MMA竞赛,可能是最受瞩目的非营利性质类竞赛,最初的起源在于狂人们越来越无法忍受国际上的烈酒竞赛,因为大多数奖牌和奖项都是由威士忌行业的成员所颁发,竞赛结果成为成行销宣传材料,导致这些竞赛常胜军的风味并不完全符合消费者的喜好,所以立意将主导权拉回到消费者。当然,这群狂人再怎么狂,也知道举办大规模的民调普查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将评审留在组织内部,但严格限制评审不得从事威士忌相关行业,而且也不像其他竞赛举办颁奖典礼,而仅仅在网路上公告结果。

二、MMA竞赛

1. 参赛

MMA欢迎全球各地所有的参赛者,无论是蒸馏厂、装瓶商、酒专、酒吧、个人,只要愿意送酒皆来者不拒。最重要也是和其他烈酒竞赛最大的不同是,MMA不收取任何费用,参赛者只需送1瓶即可,不过运费、保险费和进口税金仍须由参赛者负担,而每个参赛团体或个人最多只能送出3款酒。

由于是业余团体,所以网站上找不到严谨的办法,不过在过去是每年五月开始,主办人透过信件及其他狂人发布邀请讯息,九月完成收酒并分装,十月寄送,评审收到样品之后,以一个月的时间品饮,再将评分提送给主办人,经统计整理之后,十二月公布。也因此每年到了十二月,全球的威士忌爱好者都翘首盼望奖项的公布,尤其是送酒参赛者,更是希望自己的酒款能飞上枝头作凤凰。当然,奖项公布后余波荡漾,近年来更有许多酒友针对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呈现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气氛。

不过,这个行之有年的办法和时间点,在2017年因无人接手担任主办而延宕,甚至一度传出停办的消息,虽然最终还是有人挺身而出,但整个作业都因此而延迟,直到2018年3月初才公布奖项。便因为作业延宕,2018年的第十六届也跟着顺延,如果还有后续,猜想应该按照这个步伐继续前进。

2. 评审的组成

评审团在每年的四月组成,主办人以email探询所有狂人的意愿。成立初始的构想是由至少12位狂人自告奋勇的担任评审,不过每一届的评审人数多少有些变动,譬如在2010年原本有14位评审,但因为酒款多达262瓶,导致3位评审中途退出,同样的情事发生在2017年,1位评审退出由9位完成。会发生评审团不固定的原因,在于所有的狂人都有正职工作,不一定能腾出整整一个月或更长的空闲时间,而且在评审期间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变故,譬如感冒、生病等等,都可能被迫退出。另一方面,评审工作不仅无酬,还必须自行负担样品寄送费用,这笔费用依距离、国别而有所不同,加上进口关税可能超过500欧元,由此可知评审工作确实是做功德。

3. 评审

主办人完成收酒之后,将酒分装入50ml.的小瓶,标上编号,再邮寄给评审。所有的酒款名称只有主办人知道,编号上无任何有关酒龄、桶型的线索,不过主办人可依据桶型、有无泥煤给予评审建议品饮顺序,但评审仍可按自己的习惯来进行品饮,得等到交出评分之后才可取得酒款资料。

有关评分作业,在2016年的13届以前都采用平均方式来计算,虽然不断有异议,包括删除最高分和最低分,但一直不为所动。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人的感官不同、喜好不同,评分当然可能出现极大落差,站在尊重每一位评审的独特性的立场,不应该轻意抹去任何一个分数,除非评审自承在某段时间内身体有异而导致分数不准。但另一方面,平均分数很容易被某个特殊分数控制,举个极端例子,假若9位评审全给了90分,但一位70分,立即将平均拉下从金牌变为银牌,说公允也公允,却容易招致质疑,因此在2017年的第十五届有了重大变革,采用中位数法,也就是一半以上的评审都认同的分数作为奖项依据,2018年也采相同方法,未来是不是继续采用?我们就看下去。

作为麦芽狂人,必须有着随时接受考验的心理准备,因此上述盲饮的样品中,通常会插入一支不属于威士忌的酒款。猜错的狂人也不会被褫夺身份,只是分辨不出自己也会感觉脸上无光吧?

4. 奖项

从2011年开始,MMA不仅在网站上公告奖项资料,而且也提供每位评审的评分作成pdf档供酒友下载,这种完全透明的方式,也是其他烈酒竞赛远远不及之处。

最原始的奖项只有三种,分别为90分以上的金牌、85~89分的银牌,以及80~84分的铜牌,80分以下的酒款不会被公布,而后再依据酒款的类型颁给:

• Non-Plus-Ultra Award (本届最高分酒)

• Best Natural Cask Award (使用未处理过的橡木桶熟陈)

• Best Sherry Cask Award (使用雪莉桶熟陈)

• Best Cask Innovation Award (使用特殊橡木桶过桶或熟陈)

• Best Peated Malt Award (使用泥煤麦芽)

• Thumbs Up Award (当年度的新装瓶)

由于不同价位(酒龄正相关)的酒混在一起比较或有些不公,因此上面每一个奖项又依据酒款的价位,分别颁发给Daily Drams (低于60欧元)、Premium Whiskies(60~200欧元)以及Ultra Premium Whiskies (高于200欧元),如此一来,总共可能颁出18个奖项,但不一定颁足,而每一支酒也只能获颁其中之一。

以上分类在历届中并非固定,评审团经讨论后,可能会作些微的修改,譬如2016、2017年都取消Best Cask Innovation Award,但增加了一个相当于年度总冠军的Supreme Champion、Supreme Winner。

三、总结

MMA竞赛举办至今,持续坚持着盲饮和业余传统,完全不分产地、产区和酒龄,因而在酒友间博得“最公允”的美名。但十多年下来开始出现问题,包括:

1. 评审口味太好预测:我们必须了解,MMA的评审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在短时间内须尝遍超过200款酒,有些评审甚至试过不止一次,试酒过程可说大量且密集。虽然分装样酒的主办人会依据桶型、有无泥煤等建议评  审试酒的顺序,不过通常还是口味较重的酒款能脱颖而出,导致历年来的金牌得主若非重雪莉便是重泥煤,又或者是重泥煤的雪莉桶,而需要花时间来专注体验的细致酒款,譬如小家碧玉型的波本桶,便被淹没在重口味之下。几届之后,这种趋势已被看破,导致参赛酒的风格也趋于一致,近年来奖项公布后几乎无法造成太多惊喜(老实说,我于2015年以后便不想再关注了)。

2. 收酒困难:便由于获奖酒款的风格太过一致,导致主办收酒困难,许多过去支持这项竞赛的酒厂已不再送酒。我们可以观察到,近年来的OB核心款逐年递减,多是让人眼花撩乱的IB或是酒厂为某些酒专、酒吧或甚至个人所作的特殊装瓶。2016年是个非常特殊的一年,一开始收酒很不顺利,而且几乎都是来自台湾,等酒收齐之后,台湾送出去的酒超过50%。当年评分90分以上的金牌破记录的颁发了11面,但仅有1款是来自酒厂的OB,至于众多银牌中,据私下得知,甚至还有台湾某人将自己购买的酒,送出一瓶参赛,堪称荒谬之至。

3. 商业模式入侵:比收酒困难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的入侵。便以台湾的Kavalan为例,自从在2013、14、15年连续取得1、2、3面金牌之后,2016年大举入侵,当年11面金牌中有6面是Kavalan,而铜牌以上的Kavalan也占据了23款。更恐怖的是,上面不是提到2016年台湾参赛的酒款超过50%吗?根据公布的评分表,可看得出来自台湾的酒就有49款,所以必须思考,为什么台湾的酒专、个人如此乐于参赛?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选酒的能力,而是一旦被评为金牌之后,身价立即水涨船高。MMA一向标榜非商业、纯业余且不收参赛费,所以参赛门槛极低,但也因此相对报酬极高,顶多损失一瓶酒和寄送费。只是这种被扭曲的结果完全违反了MMA的初衷,让MMA成为镀金的工具,也因此让麦芽狂人们十分头痛(2017年的Jury report中用了embarrassment这个字眼)。所以在狂人间也曾讨论是否该禁止酒专、个人的包桶,但2018年依旧没做规则,最主要的问题是如果少了这些酒,大概就办不起来了。无计可施下,就算限制每个参赛者的送酒数量,但穷则变、变则通,更换不同身分照样参赛,2018年的结果便是个好例子。

MMA以一介业余团体,借由网路无远弗至的力量,早已将威士忌的知识、风潮推广至全球各地,分属各地的麦芽狂人也早已成为地区、或甚至全球威世纪爱好者衷心信服的人物,其影响力远超过各酒商选派的品牌大使。可惜以上三大问题浮出之后,已不是端靠业余团体的一片热诚所能解决,事实上,好几位一路力挺的大老都纷纷退出评审。在这种情形下,个人以为MMA已完成阶段性目标,不如停办,否则尽管坚持着非营利、业余传统,但极可能沦为当初力抗的烈酒竞赛模式。

Jim Murray,混迹威士忌行业招摇撞骗的性瘾者?

Jim Murray算得上一个专业写手,无论是从职业生涯已开始混迹于英国各种小报担任编辑之时,还是从一九九零年代转行专门撰写威士忌文章之日。他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名曰:《威士忌圣经》“Whisky Bible”的书,主要内容是他对于各种威士忌的品饮心得和评分。

在资深威士忌品饮者的印象里,每年这本《威士忌圣经》的发布都会被作为群体取笑和嘲讽的对象,国外的资深威友们形容Jim Murray和他的习作为“化石”“Fossil”,“恐龙”“Dinosaur”,因为他的评分、措辞和品味简直犹如历史遗物,不知所云,不值一提。

比如2021版的威士忌圣经刚刚面市不久,威友们发现这是连续三年在Jim Murray所认定的前三名威士忌均无苏格兰威士忌,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波本甚至加拿大亦或是其他第三世界的威士忌。把一些被人们普遍认为不入流的威士忌推向顶峰,有一定的效果,数年前的山崎“Yamazaki”是个例子,但如今老Murray越是努力呼喊,被人认定收取酒厂利益而给予他们旗下酒款高分的暗箱操作越是疑虑,虽然没有实锤证据,但人心思变,在威友们心中JimMurray和他的威士忌圣经已然沦为笑柄。

Becky Paskin的怒火

我本已懒得评价老Murray的威士忌圣经是如何毫无廉耻的带风向,但这几天在Facebook上因为另一个跟此书相关的话题引起了轩然大波。

Scotchwhisky.com的编辑Becky Paskin在个人主页上发布了一篇公开信,炮火猛烈的抨击Jim Murray在习作中所使用的性别歧视,粗鄙和露骨(sexist,vulgar and explicit language)的语言。

我先节选几段老Murray是怎么说的:

1,来自BBC的报道
2,“If this was a woman, I’d want to make love to it every night. And in the morning. And afternoon, if I could find the time… and energy…”  
--(on Penderyn Celt)
3,“This celebrates maltiness in the same way a sex addict revels in a threesome.”
--(on Penderyn Single Cask)
4,“Have I had this much fun with a sexy 41-year-old Canadian before? Well, yes I have. But it was a few years back now and it wasn’t a whisky. Was the fun we had better? Probably not. It is hard to imagine what could be, as this whisky simply seduces you with the lightness and knowledgeable meaning of its touch, butterfly kissing your taste buds, finding time after time your whisky erogenous zone or g spots … and then surrendering itself with tender and total submission.”
--(on Canadian Club Chronicles)
5,“The malt for the woman of your life, first to enjoy her to seduce and/or be seduced by, and then to share together.”
--(Glenfarclas Family Casks)
6,“If whisky could be sexed, this would be a woman. Every time I encounter Morangie Artisan, it pops up with a new look, a different perfume. And mood. It appears not to be able to make up its mind. But does it know how to pout, seduce and win your heart…? Oh yes.”
--(on Glenmorangie Artisan Casks)
7,“No Port. No sherry. Just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to taste naked Fannys.”
--(on Fannys Bay Tasmanian Single Malt bourbon cask)

恕我不原文逐字翻译了,大概总结起来就是,“每晚都要和她造爱”、“多人运动”、“比41岁的加拿大性感尤物更欢乐”之类的吧。

上述老Murray所提及的威尔士Penderyn酒厂,是一个全部由女性酿酒师和调酒师所组成的团队,在2018年时被时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女士选定为她的圣诞节饮品。Becky Paskin说当业界在大力改变威士忌只是“男人的饮料”的印象时,容忍甚至乎歌颂一本带有如此不当言语的书是在抵消业界所作出的努力和容让物化女性的劣质文化持续下去。她也分享了业界女从业在工作时所遇到的困境,除了常被问及是否真的热爱威士忌之外,也会在品饮活动中听到一些不恰当的言词(leering comments),Paskin认为这样的歧视性文化需要停止了,她直言:“This. Has. To. Stop.”!

事实上,这并不是Paskin第一次向业界喊话,呼吁大家向性别歧视说不,早在两年前,她已经借Diageo推出Jane Walker的时机,在Scotchwhisky.com上发表过一篇题为〈Time’s up for sexism in whisky and beer〉的文章。

Becky Paskin一文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Forbes烈酒专栏作家Felipe Schrieberg、Malt Maniacs & Friends社群、The Spirits Business同样表达了对Becky Paskin的支持,可贵的是,被老Murray评为年度最佳的“Alberta Premium Cask Strength rye whisky”的母公司宾三得利集团“Beam Suntory”也宣布支持这位前任ScotchWhisky编辑,并对老Murray的言语表示失望,原文如下:

“While we are honored that our Alberta Premium Cask Strength rye whisky was named “World Whisky of the Year” by Jim Murray’s Whisky Bible 2021, we are extremely disappointed by some of the language used in many of the publication’s product reviews. The full edition of Whisky Bible was not available to us prior to the announcement of “World Whisky of the Year,” and we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writers who have rightly voiced concerns about the objectification of women in many of Mr. Murray’s reviews. Language and behavior of this kind have been condoned for too long in the spirits industry, and we agree that it must stop. As a result, we are reevaluating all planned programming that references this recognition.”

在我撰写本文的同时,事件的发酵并没有停止,The Whisky Exchange就宣布会将《威士忌圣经》从网店下架、蒸馏厂与独立装瓶商双重身份的Dornoch Distillery(Thompson Bros)也发帖表示不支持Jim Murray的《威士忌圣经》。

Paskin对Murray的指控具体是什么?

她主要的指控有三点:分别为(1)性别歧视、(2)使用不当“性言语”、和(3)物化女性。

而Murray的回应又是如何?

他首先反对性别歧视的指控,他说:“I am not sexist; the Whisky Bible is not sexist, has never been sexist and I will not bow to this faux outrage.”他说:“自2003年《威士忌圣经》出版以来,十多年从未收过相关的性指控,但一天之内就有这么多人群起对他攻击,他能闻到背后有“大阴谋”(“…I can smell a huge rat with this entire manufactured and revolting affair”)”,他是不会向这些恶势力低头的。

Jim Murray的回应篇幅不短,不过其主要论点其实就是一个,就是认为Paskin和其他人的“攻击”其实亦非对他个人的攻击,而是“对思想自由和语言自由的攻击”(an attack on free thought and free speech)。

按:看到这些,类似的话术套路是否似曾相识?

简单地说,Murray认为他有随意使用性语言的自由,其他人无权干涉。如Murray自己所言,《威士忌圣经》的读者对象为已达足够喝酒年龄的成年人,使用成人用语表达自身感受并没有错。

老Murray在用“自由”为自己开脱,但我想说,因为人类身处文明世界中而不是无人荒岛,因此就并无可行使之绝对的自由。

从Paskin第一帖开始,的确绝大部份的人都对Murray的性言词感到不舒服,而正常人买一本酒类的品饮、评分指南,应该都没预期会读到情色小说的内容,所以第(2)点的“不当『性言语』”应该是成立的。至于(3)物化女性严格来说是(1)歧视女性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只需判断是否有(3)就足够了。要判断Murray的性言语是否物化了女性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表面来说,他所做的其实是与物化完全相反的行为,它是将物件拟人化(anthropomorphization),将威士忌模拟成一位(或者应说是多位)女性。为何我说是表面呢?因为他做的其实只停流在拟人化,而并非真正物化的反面:位格化(personification);分别在于后者会强调位格的自主意志。而在Murray的性言语之中,被拟人化的“女人们”有否被物化成Murray满足性欲的工具?我倾向认为于部份引句中,物化(被拟人了的)女性的指控是成立的,因为那些女性在描述上除了为Murray提供性刺激以外,似乎什么也不是。

公开的品酒笔记,应尽可能以较常见的风味去做关联,要记着这类笔记的撰写目的是要给读者提供有意义的资讯,作为其对陌生酒体的判断和参考。Murray那些什么“每晚都要和她造爱”、“多人运动”、“比41岁的加拿大性感尤物更欢乐”之类的描述对读者来说有何参考性?或许Murray的品饮功力真的非常之高,但若果他的文笔只能将如此高的感观所受转化作这样低下没用的文字,品牌们实在不用再对他和其出版存任何不必要的幻想。

结语

Jim Murray所使用性语言描述出来的威士忌品饮笔记,对读者来说毫无参考价值。所评比出来的分数也毫无公信力。以一部品饮评酒的书籍来说,《威士忌圣经》一早已是资深饮家们眼中的下下之作。

我同意Paskin的结论:“Any brand celebrating their placement in Jim Murray’s Whisky Bible should be ashamed.”「任何一个因为出现在了Jim Murray的威士忌圣经中而欢呼的品牌,都应该感到羞耻。」

收笔之际,又看见Glenfiddich、Douglas Laing & Co.等几个品牌站出来表态站在Becky Paskin这一方。世界对性别的认知正在进步的路上,我们的威士忌界也不能慢下来,共勉。

我看到世界上很多的机构和组织,包括中国的很多威士忌相关行业公司还是会花钱邀请Jim Murray参与品酒会,很多女孩子们会争先与之合影,并po上自己的社交媒体以博眼球。我想对姑娘们说,这老丫挺的脑子里想的什么?在行使他所谓“自由”的权利呢吧。

文中引用了Mr.J「Whiskiology」的精彩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