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尝酒人的三个阶段,我可以先总结为:享饮(drinking)、品饮(tasting)、和品鉴(appreciating)。 相信每个接触酒的朋友都是由享饮(drinking)开始的。独饮也好,社交而饮也好,酒有其情绪助力之效,高兴时饮兴更尽,悲伤时饮愁更愁。 作为释放情绪的催化品,又或放松精神/心情的安慰剂时,酒都是以「工具」的形态出现,人们并不会重视工具的特质,只会重视自己的心情。 其实只重视当下感受与个人喜好,不用战战兢兢地分析酒体的里外资讯并没有任何罪过,正如人们绝对可以简简单单地享受一部电影而无须每每分析故事的叙事手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 、镜头运用、音效和配乐等。 好好坐下来喝一杯,enjoy the moment,这就是我认为的「享饮」阶段。 品试上的层次之别,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不同的只是将享受的重心放到相异的来源之上;威士忌,无异于其他艺术文本,作品就是能为一些人带来理性 的冲击,知性的享受。 而当你能够将这种对威士忌的知性理解与其他人去分享,就会从享饮进到品饮的领域了。 这些话你一定听过: 1,「哪需理会那么多?只要我喝着顺口的就是好酒!」2,「自己喜欢,加冰加绿茶怎么喝都可以!」 类似的话,相信大家都听过不少,我想说「这不完全错」,但这样饮酒你就只能停留在威士忌大门的入口,只看得到自己,看不到广阔的森林,更看不到森林后丰富的无尽美好世界。 品饮威士忌,需要着重酒的「闻香」(nose)、「口味触感」(palate)、「余韵」(finish)这三大方面,除此以外,也会加上「整体印象」(overall) 、「背景资料」(background)、和「评级」(rating)。 「除了好喝与否,在尝味的过程中对酒体产生额外相关的、可沟通的资讯之行为,就是品饮。」然而,越精准简洁的定义,越需要仔细无遗的去理解,两 个重点就是「与这酒相关的」和「能够沟通的」资讯生产。 品饮(tasting)最简化的表现在于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一酒款之外,还能够告诉他人背后的理由;而品鉴(appreciating)之所以更上一层楼,在于即使面对非主观 最爱的风格类别,也能客观地分析一酒款在其所属群体中的适当位置。 长久以来,太多人误以为「自己喜欢的」就等同「好」,以主观的角度来将世界过份地简化二分,将自己不喜欢的作品都视为客观的差。 因为你特别喜欢雪莉桶熟成的威士忌(或雪莉桶因为在拍卖行赚更多),所以波本桶熟成的酒就是不好? 因为你不喜欢泥煤味,所以所有peated whisky都是差? 不同「类型」的威士忌不太适合以同一把尺去比较,至于应该如何分类,按桶型、陈熟年期、制程细节、蒸馏/装瓶年代、风味特性等分类都有其合理性,所以并不存在绝对的唯一标准。 但若将一些重泥煤、重雪莉的酒项直接与优雅花果型的威士忌作直接比较,然后说那个比那个好云云,则肯定犯上了「将个人喜好当成了客观好坏」的谬误 。 以美食家作例子的话,即使一个美食家个人并非榴梿爱好者,他也应该有能力告诉其他人D24、红虾、猫山王、黑刺等的分别,也能够清楚地给予每颗榴梿在其种类 中的评分;当我们学懂品饮、了解品鉴,会发现尝酒的世界大了很多,有些酒款你先前并不喜欢的,但今天你可能会从中得到知性的满足(同理,自然也有发现它原来真是一文不值的机会)。 品鉴的先决条件在于海量的品试资料库。 若一个人没有大量地品试过不同蒸馏厂的出品、恒常款与限量款、不同年代的装瓶、珍稀的「天龙人级」酒项等,他其实是不可能建立出优秀的品鉴功力 ,没见过众生如何能相人? 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各类“威士忌专家”横行,假模假样告诉你威士忌要这样喝那样好,他们所引用的知识也是百度搜索的碎片素材拼凑而来。 实际上他却只是个卖酒的,推荐的都是他的淘宝店商品,更加可笑的是里面还有不少假日本威士忌。 这就好比一个人跟你说,xx回转寿司是最美味的日本美食! 这不奇怪,他们本身也没吃过优质的Omakase嘛。 文章原著:Mr J @whiskiology
品饮威士忌也有段位之别
- Post author By WOODCASK編輯部
- Post date
- Categories In 人文/历史/地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