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世界中的「OB与IB」术语之正确释义

前言

“学好多年功,学坏两分钟”,圣言有云:“不要多人做师傅”,“尽信书不如无书”。

近年来威士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慢慢增加了话语声量的比重,有一些自媒体人士也跳了出来,拍成视频为大家分享他们的酒类“知识”,但他们所述均有颇多错谬,本站有一系列文章对此进行了更正,希望能填补品威圈较缺失的知性罅隙。

今天主要来谈谈OB IB

那么,OB和IB都是什么?

OBOriginal Distillery Bottlings,

IBIndependent bottlings.

看到了吗,OB不是Official Bottling,而是Original Bottlings。中文译为:原厂装瓶。

从历史看,很多酒厂初建厂时都没有装瓶设施,他们所造的酒很多时都是供酒商买下作调和之用;所以,原厂装瓶(Original Distillery Bottling)本来就是较后期才出现的。

严格来说,苏格兰《STWR 2009》的法规并没有为原厂装瓶OB)或独立装瓶IB)立下法律定义,而一般闲聊下OB的意思是指酒厂为自己所造的酒自行装瓶,这个定义没有错,但现实情况却没有这么简单,我甚至认为这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的话可以非常复杂。

举例说明:

爱尔兰威士忌基本上都不以酒厂名称装瓶,而是以“品牌”名称推出市场,例如说Cooley Distillery就很少以酒厂名称装瓶,市面上较常见由Cooley出产的品牌有Connemara与The Tyrconnell,我们普遍都会认同这些为OB出品。

类似Cooley Distillery以品牌名称推出的酒款在苏格兰也有不少,例如:

  • Springbank Distillery的品牌Hazelburn与Longrow,
  • Tobermory Distillery的Ledaig,
  • Bruichladdich Distillery的Port Charlotte 与Octomore等,

这些同样都被认同为OB出品。因此若有人讲说“OB是以原酒厂的名称出品的”是不正确的说法。

记得三四年前就有国外资深酒友们在讨论Teeling现在的出品算是OB或IB的问题,虽然现在Teeling已有运作中的新酒厂,但现在市面上的Teeling Small Batch卖的其实都是Cooley所造的酒,所以即使是以酒厂名称推出的,在我眼中看来还是应作IB对待。

又有一些私人选桶,是由原酒厂帮忙装瓶的,通常酒标会写明XXX Distillery, Bottled for ZZZ之类(不少也会标明“selected by YYY”),这些普遍也被视作OB出品。

我早阵子在Club Qing喝的Rare Malts系列Convalmore

再复杂一点,如United Distillers(Diageo集团的部份前身)的Rare Malts Selection系列,当中大部份出品都是由品牌持有人替已关酒厂装瓶的,这种“original distillery” 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的装瓶到底又应算作OB还是IB呢?我认为Rare Malts应该算是OB出品,但这样“OB” 中的“Original” 应该如何理解就要深究一下了,若然已关酒厂都算OB的话,那么可以把Original Bottling理解为“原酒厂为原酒厂所造的酒装瓶”的话,第一个“原酒厂”指的就不应该是物质性存在的那间酒厂,而是指那个有法律延续性的酒厂品牌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而后半句“原酒厂所造的酒”,则是指由这个酒厂品牌之下的有形蒸馏厂所造的酒。换言之,只要满足上述两点,酒标中的商标到底是以酒厂名称展示或以品牌名称展示,其实与OB或IB的判断无关,这个是我当下的看法。也欢迎大家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里与我讨论。

此外,IB是通过跟原厂合作而取桶的吗?

这个说法也只反映现实操作的一小部份。

事实上,大部份独立装瓶商都不是直接与原厂取桶,而是从中间商(Cask Brokers)中取桶的,直接向原厂取桶的只占整个独立装瓶市场的一小部份。

那么,OB和IB那个比较贵?

首先我要指出,这两者之间不要简单的只去比较价格,还要考虑很多酒体的不同属性的影响。在IB的世界里,所谓的原桶强度(CASK STRENGTH)占比较高,因此也会给人以价格高昂的错觉。而OB的酒,稀释到ABV43%左右的酒款很多,亦不乏基础款,因此显得价格便宜。

因此讲“独立装瓶厂会比较贵”,其实“正常情况下”现实刚好相反,是OB比较贵!

要合理比较OB与IB的先决条件,是OB与IB的特性有很大程度的相此性,例如我们不会拿Toyota Corolla 去与Porsche 911相比,拿一辆家用车去与超跑相比是没甚意义的,要有可比性应该拿其他超跑去比较才对。所以,拿一支ABV 40%的OB去比较人家原桶强度(CASK STRENGTH)的IB根本是没意思的做法。

君不妨看看世界各地拍卖会中最贵的拍卖品是OB还是IB,就能清楚我上述所谈有无道理。(举例,whisky.auction于近几年的每月拍卖会中卖出最贵的威士忌全部都是OB出品)。

那么,IB作品较“限量”、“一桶能装多少瓶没有人知”,“所以味道比较独特和复杂”,这个因果关系到底是怎样来的?

我来说明,若是单桶作品,大多数都会标示装了多少瓶和瓶身编号;还有,一桶能装多少瓶,从桶型和陈熟年期很多情况下还是能猜一二的。

关于威士忌酒桶的科学研究,请参考本站「图表解析威士忌酒桶的类型

又有人说“IB没有加水稀释……口感会比较独特”,我实在不知道这个说法何来,再者,难道OB就没有CASK STRENGTH的出品吗?

插播讨论一下,CASK STRENGTH 真的就是原桶强度吗?

这又是很大的误解。

首先又提醒大家,苏格兰《STWR 2009》并没有对「CASK STRENGTH」立下法律定义,虽然大家理解的意思都是Natural Strength,即不加水稀释,桶里有什么就装瓶什么,但Cadenhead的Mark Watt就曾说有少部份蒸馏厂在加水稀释后继续标示CASK STRENGTH,至于哪些厂曾作这事?Mark表示是“不能说的秘密”。

有些半吊子自媒体说, “原桶出来的味道会更丰富、层次会高好多”,这个逻辑又是从哪里来的?讲风味丰富的话,理论上当然是调配作品更胜一筹(请留意,我说的只是丰富,与好不好喝没关系)。至于层次高低或是否分明,其实都与是否单桶或原酒强度无关,这个根本是饮家们的常识。而且,要分辨清楚烈酒的不同风味,调酒师很多时都需要将酒稀释,甚至会将酒精度稀释至20%左右以分清楚当中表现的层次。原桶高酒精度下也能分清酒中不同层次也真能算“神鼻子”了,甚至可能比各大蒸馏厂的首席调酒师更利害,我自问就没这功力了。

结语

希望这篇短文章,能帮初入威门的朋友厘清几个威士忌术语的概念,不致被误导资讯影响,以正视听。

送一句话与“扮嘢界达人”们:

新手无需扮专家 ‧ 谦虚学习酒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