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某威士忌群组里面,大家突然热烈地讨论起来,利用葡萄酒桶Wine Cask 所熟成的威士忌好喝与否,而且讨论战况竟然异常激烈,而笔者在背后观战的同时,却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是谁?在什么情况之下把威士忌灌进了橡木桶之中,而那只木桶来自那里,它的前世又装过些什么「东西」呢? 然而,笔者在经过一番搜索以后,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在网络上的文章中,对于木桶起源的说法大多维持「在十八世纪啦,某个私酿酒厂在某个时间,为了要避开税吏的检查,而在偷运/偷藏的时侯,把清澈透明的生命之水放进木桶中掩人耳目,但可能运送的时间长了,或藏起来太久了,到拿出来时已经变成琥珀色的液体,然后品尝时发现味道出奇地好,就这样发现木桶的神奇功用了。」 而对于这种模棱两可,仿如橡木桶是从天而降,并突然之间让那生命之水Aqua Vitae 变得美味,这种说法实在无法满足笔者得求知欲望,从1495 年King James IV (1473-1513)命令修道士Friar John Cor 制作生命之水,成为苏格兰首个有关Aqua Vitae 的文字纪录,在超过500 年的历史里面,就没有更早期使用「某种」木桶熟成的可能性了吗? 不如我们就从近代的波本桶开始说起。 波本桶- Bourbon Barrel,我们都知道这种在现代最为常见的橡木桶,也根本就不可能是最「原始」用来熟成苏格兰威士忌的木桶桶型;1933 年,美国解除长达14 年的禁酒令后,为了刺激经济及提高就业率,美国制桶工会Cooper’s Union 与木材产业的推动下,于1935 年通过了《联邦酒精管理法案》,规定波本威士忌必须使用内侧经过烘烤的全新橡木桶熟成,并将法案列入了《美国联邦法规》。 而在此之后,每年都有数十万个以上的波本橡木桶从美国威士忌产业中释出,当时的苏格兰酒厂们,也刚好面临因雪莉酒产量减少,而造成的雪莉桶供应不足问题,美国那堆积成山的橡木桶,刚好解决了苏格兰酒业的燃眉之急,而稳定的供应,低廉的价格,和带着香草、椰子、奶油、热带水果般的美好风味,完全折服了苏格兰人的味觉,还有酒厂会计部的钱包。 那雪莉桶会是苏格兰最原始的威士忌熟成用桶吗? 在传统认知上,来自西班牙的雪莉桶,可以讲是最为大家最认可,苏格兰酒业最早期所使用的熟成用木桶;早于1548 年,爱丁堡拥有了第一个与雪莉酒的相关纪录,而在十六到十七世纪,雪莉酒开始在苏格兰和英格兰风行,并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中的热门饮品,甚至是大文豪莎士比亚(1564-1616),也是雪莉酒的忠实支持者。 而且早在1483 年,西班牙赫雷斯的市政府,更发布了《Regulations of the Guild of Raisin and Grape Harvesters of Jerez》的相关法规,并仔细制定出雪莉酒的酿造,熟成和储存方式等规范,而其中用以熟成的橡木桶,当然亦包含其中,据讲当时就制定出木桶必需以松树Pine、栗树Chestnut、橡树Oak 来制作,可见当时的制作木桶工艺已经有一定规范和成熟。 当木桶装载着一桶桶的雪莉酒后,因雪莉酒具营养价值,易于保存不易变坏的特性,更成为当时「探索新大陆」的船只上船员们的重要饮品;1508 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迎聚西班牙皇室出身的Catherine of Aragon,而雪莉酒亦随着这段政治婚姻,悄悄进入英伦;但当时的供应根本不足以满足大众对雪莉酒的强烈需求。 据说当时大家甚至当上海盗,去拦途截劫远航美洲的西班牙船只,像是1587 年,英国著名的海盗兼航海家Francis Drake 爵士,便在西班牙的Cádiz 袭击了出航的西班牙舰队,更从中掠夺了3,000 桶雪莉酒,该事件则被称为「Singeing the […]
Author: WOODCASK編輯部
品饮威士忌也有段位之别
威士忌尝酒人的三个阶段,我可以先总结为:享饮(drinking)、品饮(tasting)、和品鉴(appreciating)。 相信每个接触酒的朋友都是由享饮(drinking)开始的。独饮也好,社交而饮也好,酒有其情绪助力之效,高兴时饮兴更尽,悲伤时饮愁更愁。 作为释放情绪的催化品,又或放松精神/心情的安慰剂时,酒都是以「工具」的形态出现,人们并不会重视工具的特质,只会重视自己的心情。 其实只重视当下感受与个人喜好,不用战战兢兢地分析酒体的里外资讯并没有任何罪过,正如人们绝对可以简简单单地享受一部电影而无须每每分析故事的叙事手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 、镜头运用、音效和配乐等。 好好坐下来喝一杯,enjoy the moment,这就是我认为的「享饮」阶段。 品试上的层次之别,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不同的只是将享受的重心放到相异的来源之上;威士忌,无异于其他艺术文本,作品就是能为一些人带来理性 的冲击,知性的享受。 而当你能够将这种对威士忌的知性理解与其他人去分享,就会从享饮进到品饮的领域了。 这些话你一定听过: 1,「哪需理会那么多?只要我喝着顺口的就是好酒!」2,「自己喜欢,加冰加绿茶怎么喝都可以!」 类似的话,相信大家都听过不少,我想说「这不完全错」,但这样饮酒你就只能停留在威士忌大门的入口,只看得到自己,看不到广阔的森林,更看不到森林后丰富的无尽美好世界。 品饮威士忌,需要着重酒的「闻香」(nose)、「口味触感」(palate)、「余韵」(finish)这三大方面,除此以外,也会加上「整体印象」(overall) 、「背景资料」(background)、和「评级」(rating)。 「除了好喝与否,在尝味的过程中对酒体产生额外相关的、可沟通的资讯之行为,就是品饮。」然而,越精准简洁的定义,越需要仔细无遗的去理解,两 个重点就是「与这酒相关的」和「能够沟通的」资讯生产。 品饮(tasting)最简化的表现在于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一酒款之外,还能够告诉他人背后的理由;而品鉴(appreciating)之所以更上一层楼,在于即使面对非主观 最爱的风格类别,也能客观地分析一酒款在其所属群体中的适当位置。 长久以来,太多人误以为「自己喜欢的」就等同「好」,以主观的角度来将世界过份地简化二分,将自己不喜欢的作品都视为客观的差。 因为你特别喜欢雪莉桶熟成的威士忌(或雪莉桶因为在拍卖行赚更多),所以波本桶熟成的酒就是不好? 因为你不喜欢泥煤味,所以所有peated whisky都是差? 不同「类型」的威士忌不太适合以同一把尺去比较,至于应该如何分类,按桶型、陈熟年期、制程细节、蒸馏/装瓶年代、风味特性等分类都有其合理性,所以并不存在绝对的唯一标准。 但若将一些重泥煤、重雪莉的酒项直接与优雅花果型的威士忌作直接比较,然后说那个比那个好云云,则肯定犯上了「将个人喜好当成了客观好坏」的谬误 。 以美食家作例子的话,即使一个美食家个人并非榴梿爱好者,他也应该有能力告诉其他人D24、红虾、猫山王、黑刺等的分别,也能够清楚地给予每颗榴梿在其种类 中的评分;当我们学懂品饮、了解品鉴,会发现尝酒的世界大了很多,有些酒款你先前并不喜欢的,但今天你可能会从中得到知性的满足(同理,自然也有发现它原来真是一文不值的机会)。 品鉴的先决条件在于海量的品试资料库。 若一个人没有大量地品试过不同蒸馏厂的出品、恒常款与限量款、不同年代的装瓶、珍稀的「天龙人级」酒项等,他其实是不可能建立出优秀的品鉴功力 ,没见过众生如何能相人? 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各类“威士忌专家”横行,假模假样告诉你威士忌要这样喝那样好,他们所引用的知识也是百度搜索的碎片素材拼凑而来。 实际上他却只是个卖酒的,推荐的都是他的淘宝店商品,更加可笑的是里面还有不少假日本威士忌。 这就好比一个人跟你说,xx回转寿司是最美味的日本美食! 这不奇怪,他们本身也没吃过优质的Omakase嘛。 文章原著:Mr J @whiskiology